立方生活网 历史 张郃最初是属于韩馥的,为什么讨黄巾时不带着他?

张郃最初是属于韩馥的,为什么讨黄巾时不带着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韩馥为何有张郃不用反用潘凤充门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 隐身 猛将秒杀马超,深受曹操器重,最后竟下落不明

  张郃很忙,韩馥派他去干另外一件大事!

韩馥手下有三大武将,曹操只收服其中两人,最厉害反被无情斩杀

  “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结果潘凤去不多时就被华雄斩了,上将潘凤也成了一个网络梗。

盘点三国十大用枪高手,赵云仅为第二,第三是个不知名小将

  冀州在汉末混战之前属于“民人殷盛,兵粮优足”,是一个富裕的大州,韩馥堂堂一个冀州州牧,一方实力诸侯,为何参加讨伐董卓(这么重要)的会盟却拿一个不入流的潘凤充当门面呢?按说韩馥手下也不缺良将。比如张郃,史书明确记载张郃最初是属于韩馥的。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

  军司马也是个引人注目的官职,为什么韩馥不带着他呢?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韩馥参加会盟是受形势所迫未必是出自本心。二是韩馥本人暗弱,再加上他掌握冀州时间尚短,并未收拢到人心。

  韩馥出任冀州刺史之前是御史中丞,他之所以能出任冀州牧,是因为董卓想在朝廷中建立威望,为此启用了一些有声望的人出来当官,比如请蔡邕出任侍中。另外董卓听从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的建议,让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韩馥就是在这个时候当上冀州牧的,说起来董卓对韩馥也算有知遇之恩。

  当关东诸侯准备联合讨伐董卓的时候,韩馥表现的很犹豫,不知道该站在袁绍一边,还是站在董卓一边。

  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

  他手下一个治中从事刘子惠说“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被手下这么一说,韩馥也觉得挺没脸,最终还是站在联盟一边讨伐董卓。

  韩馥犹豫不决,一方面跟他的性格有关,另外一方面韩馥空降冀州到参加会盟也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并没有掌控冀州,一个治中从事就敢驳斥韩馥,一点面子都不给,可见韩馥的处境。

  韩馥除了内部问题,外部也存在隐患。冀州是个产粮大州,人口众多,早就被人惦记上了。

  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渤海的袁绍此时已经表现出对冀州的觊觎之心。袁绍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在士族中颇有声望,冀州的大士族更希望袁绍入主冀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冀州人才众多,能为韩馥所用的恐怕也是寥寥无几。

  韩馥性格虽然有些问题,能做到州郡一级的大员,绝对不是政治小白,面对潜在的危险,韩馥的做法是“遣数部从事守之”。这个数部很可能就包括张郃的部队。

  袁绍参加会盟,颜良、文丑一开始并没有跟在身边,一种可能是在押送粮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陈兵冀州边界,没有第一时间跟随袁绍会盟,如果是这样的话,韩馥把张郃这些能打的武将放在边界绝对是正确的。

  本来能用的人就不多,边境放一些,会盟只能象征性的参加一下了,自己家里的事还没理清,就想着靠冀州的兵力和财富和董卓拼命?这也不大现实。更何况在重诸侯中混事的也不少,韩馥没必要精锐尽出,冀州还要不要?

  只要参加了会盟,大义不亏就行了,虽然韩馥带去的不是精兵强将,但嘴上也不能弱了,潘凤虽然不强,但也必须吹成是上将。

  会盟解散后,韩馥直接撤回了冀州,袁绍却并没有回渤海,而是盘算上了冀州,他先是引诱公孙瓒后打冀州,自己假装帮韩馥,实则图冀州。

  韩馥手下真为他着想的根本没多少人,反而是劝他投降的大有人在。再加上陈兵边界的兵力没撤回来,韩馥手上没有能用的人,最终没有组织抵抗就选择了投降。

  张郃也因“馥败,以兵归袁绍”,更印证了张郃很可能是守卫冀州边界。如果张郃在冀州,他本人直接投降跟着就是了,没必要再说以兵归袁绍,即使说兵的事,那也是最高长官韩馥的事。

[wp_recomm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www.lfound.com/lishi/296390.html
Avatar photo

作者: applek

国内非知名SEO站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